#做功課的人 PART 2 林一駿(楊銘威)應思聰(楊迦恩) 拜訪精神科醫師👨⚕
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裡頭,囊括了醫師、律師、社工、媒體等專業背景的角色,除了編導本身田野調查要做足外,為了更準確地演繹這些角色,劇組也安排了演員們到各個領域觀摩、見習,演員功課絲毫不馬虎☝
-
這天,編導黃致凱與演員楊銘威、楊迦恩(分別飾演精神科醫師 林一駿、思覺失調症患者 應思聰)一起來到醫院拜訪一位精神科主治醫師,因為醫師本身具有精神司法鑑定的專業,在劇中議題討論與角色建立上也給予了很大的幫助。
-
因為劇中的林一駿這個角色,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的言行都很有自己的風格,
當楊銘威好奇問到醫師工作時和日常生活的言行是否會有差異時,醫師沉默了一會兒,
慢慢吐出一句:「醫師也是人。」
就像一般人在工作與私生活中的角色切換,精神科醫師在診間裡需要更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言行,但蛻下了醫師袍,他也和一般人一樣會拿出手機打遊戲、說話聊天更不拘束。
-
精神科醫師在診間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患者,醫師也因此練就了一些說話與治療的技巧,對於不同的患者會以不同的方式說服對方接受治療。
患者有時沒有病識感,醫師會用對方能夠理解並接受的方式與之對話:「你現在覺得很煩對不對?那我們試試看吃這個藥,可能就不會覺得那麼煩了。」
而楊迦恩為了演出應思聰這個角色,在事前也大量查閱了許多關於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資料,也針對病中的正性和負性症狀跟醫師討論了許久,試圖讓角色更貼近真實。
-
因為擔心劇中的內容不夠考究,演出後反造成精神疾患的污名化,編導黃致凱也當場拿出劇本,針對劇中情節請教醫師,請對方以專業的角度去提供建議。
🖤 🖤 🖤
不過醫師也提到,精神疾患汙名化其實一直都是進行式,
近期無差別殺人事件頻傳,更是將大眾對精神疾患的負面印象推到風浪口尖,在這個議題上,現階段似乎沒有解決的方式。
但也希望能讓大家明白,比起傷害別人,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更多的是傷害自己,而醫者的用心就是讓這些人不受傷,也可以盡可能地觸碰到正常生活的邊緣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全民公投劇場版
進場👇
https://wenk.in/SW00vxl3
#我們與惡的距離